先說結論:
對學習閱讀和拼寫的孩子來說,
觀察嘴型比聽聲音更重要。
Image Source: The English Language Club
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,
每個月領到零用錢,
一定到一家開在地下室的唱片行報到,
買香港歌手的粵語歌曲錄音帶,
最喜歡的是林憶蓮、倫永亮,
回家播著歌,跟著哼唱。
那個年代沒有 YouTube 影片可以看嘴型,
電視上看到 MV 的機率也不高,
光靠聽的,自己覺得學起來總該有七分像吧?
後來聽家教姐姐說,
她有個同學很愛唱粵語歌,
有次跟香港朋友一起去唱 KTV,
這個同學用他自學的方法唱小李飛刀,
香港朋友笑到翻過去~
原來咬字發音錯得一塌糊塗。
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:
Multisensory Instruction: What Is It and Should I Bother?
說到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多感官教學法。
多感官教學又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種,
宏觀層面的包括如拍手數音節、書空學字母筆劃,
微觀的則是注意發音時的嘴型、唇齒舌位置、聲帶振動等。
這裡說的微觀層面看似只與發音有關,
但因為英文拼音文字的特性,
字母拼讀和發音有一定關係,
如果能確實掌握正確發音,
對記憶音素和對應的字母,
再進一步用 phonics 解碼閱讀,
相當有幫助。
而對學習閱讀和拼寫的孩子來說,
讓他們注意發音時嘴部的動作比單純聽聲音還要重要。
根據運動知覺理論,
大腦對於我們說話時的口部動作有更直接的反應,
而且聲音是轉瞬即逝、難以記憶的,
動作則是有形的,
學生自己會有體感,
可以拿鏡子觀察,
並進行分析,
比聲音留在大腦中的印象要持久和清晰。
這個發現對學習英文有什麼幫助呢?
首先,
只聽有聲書或看卡通還不夠,
要找有真人、可看到嘴型的影片或課程(如 Lingumi)。
其次,
疫情期間師生都戴著口罩,
現在可能好一點,
還是需要家長協助,
在家確認孩子是不是學會了正確的嘴型。
這裡有一個美式英語的發音影片,
涵蓋美語的 44 個音素(畫面顯示非 IPA 音標):
還有 Rachel's English 的課程,
以 IPA 音標編排:
留言
張貼留言